圖片9

全球彈性素食(Flexitarian)人口快速增加,人們隨著健康意識抬頭,蔬食者越來越多,但其實蔬食者不見得是吃素的。

    而近期不管在市面或是媒體上,常常能看見關於「植物肉」的相關訊息,

目前植物肉的研發主要目的是主打仍會吃肉的彈性素食者,例如想吃肉又想兼顧健康、並同時能減少畜牧業對地球造成的碳排放及污染的肉食族。

 

植物肉也可稱人造肉,但說到「人造」可能會使消費者買單的機率下降,因此又稱作「未來肉」,

和傳統素食的素肉不大相同;傳統素肉的成分大多是豆類、香菇經油炸製成,經過萃取、乾燥、分離濃縮,

再加以調味重組,添加各種香料、色素和其他食品添加物,成了素肉產品;

而植物肉在國外使用的材料,則以小麥、碗豆萃取的植物蛋白加上椰子油等成分製成。

 

    目前的植物肉研發技術在色澤及口感上也是較著重的部分,期望在色澤上能夠發展和一般肉品一樣有血水流出的視覺,

因此在國外有些業者是以加入植物性血紅素(如大豆血紅蛋白)、或是添加進甜菜萃取物來達到與一般肉類般的視覺呈現;

在口感上則是添加進碗豆、海藻及各式質地的纖維來協助詮釋與一般肉類相仿的咀嚼感。

 

在營養成分方面也為消費者重視在意的部分,在目前研發出的產品中,植物肉與一般肉類相比,

有些是較一般肉類含有較高的蛋白質,而大多使用的油脂是芥花油和椰子油,較貼近所謂的「好油」,

但論植物性蛋白和動物性蛋白對於身體而言,何者是較優良的呢?

 

人體共運用約20種胺基酸來構建蛋白質,我們身體能夠自己製造11種胺基酸,稱為「非必須胺基酸」,

而剩餘的9種胺基酸因無法自行製造需要透過食物攝取到,稱為「必須胺基酸」。

當食物組成中蛋白質來源涵蓋了全部9種必需胺基酸時,則可稱為完全蛋白質。

而動物性食物通常包含完全蛋白質,植物性食物通常由不完全蛋白質組成,

只有少數的植物蛋白是完整的,例如大豆分離蛋白,但植物蛋白基於其結構、

成分組成,因而較難消化、吸收較慢,

且「蛋白質消化率校正胺基酸評分」(Protein Digestibility Corrected Amino Acid Score, PDCAAS)較低,

所以相對動物性蛋白質而言,植物性蛋白質在體內的合成速度就較慢。

 

    就上述而論,對於肌肉鍛鍊者來說,這就影響到肌肉合成的速率了,

在肌肉的合成中,我們第一個聯想到的叫做支鏈氨基酸BCAA

它是上述九種必需胺基酸裡的其中三種,包含纈胺酸、白胺酸、異白胺酸,能夠減少運動疲勞、

增進肌肉修補合成等,也是在乳清蛋白中常見到的成分,但此三種胺基酸在植物蛋白中含量較低。

 

儘管植物蛋白在運動後補充似乎是較少見到,但就健康方面,卻是有眾多研究顯示其益處。

《英國營養學雜誌》1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)的2015年評論中表示,

大豆中所含的異黃酮、皂苷、植物固醇等,可以降低甘油三酸酯,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俗稱壞膽固醇)

同時還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俗稱好膽固醇)的水平。

而植物性蛋白也較動物性蛋白含有較低之會危害心血管的飽和脂肪,同時富含纖維及礦物質,針對心血管健康可提供許多正向回饋。

 

    綜論上述,針對增肌方面之運動後補充蛋白質而言,

選擇動物性肉類蛋白質可能是較佳的選擇2

而若是健康取向而言,植物性蛋白質值得多加攝取,兩者各有長短處,

但此也為提倡食物多樣性的原因之一,惟有攝取不同的食物才能相互截長補短。

 

 

陳予倫營養師

 

文獻來源

1. 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31272191
2. 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mc/articles/PMC6723444/

arrow
arrow

    Y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